洞微科技,高速公路养护的智慧播种人
导语:2021年4月22日,第二十三届“中国高速公路信息化大会暨技术产品展示会”将致力于中国高速公路信息化发展的行业同仁聚集在一起,大家共囊盛举,擎画未来。其中,洞微科技这类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型企业为中国高速公路智慧养护带来了新的风向标。

2021年4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公路学会主办的第二十三届“中国高速公路信息化大会暨技术产品展示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吸引了万余名来自各省(区、市)交通主管部门、各级管理养护单位、交通运输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领导、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参加。据会展主办方介绍,此次展会共设立21个主题分论坛,130余场报告,吸引了300余家国内外厂商参展,为历届参展人数之最。展会主要致力于努力实现高速网管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精细化转变,围绕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综合技术、智能化收费和智慧养护等方面,就全国高速公路“一张网”运营下相关管理与技术问题展开探讨。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翁孟勇,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理事长史和平,国际路联副主席、中国公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文杰,中国公路学会副秘书长乔云,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副司长林强,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主任孙永红、副主任王刚,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梅正荣,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蔡任杰、总经理顾德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政企交通业务部总经理路海空,新华三集团副总裁李子威,大唐高鸿数据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智慧交通事业部总经理毕海洲,中国公路杂志社社长刘传雷、总编辑张俭等领导嘉宾参加了大会开幕式和颁奖典礼。
截止目前,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16万公里,昂居世界之首。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各区域展现出不同的地域与气候环境,对中国公路高效维护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伴随着中国高速建设逐渐成熟化、完善化的趋势,现阶段须进一步强化高速公路养护工作。因此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智慧养护成为了此届展会的重点议题。其中,洞微科技所展出的三个产品,囊括信息筛查、公路表观病害识别和日常巡检等多个板块,为高速公路风险预警和防范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了智能、全面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

不漏分毫:洞微高速公路基础大数据平台
洞微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大数据平台采用多元、高频数据采集方式,结合AI、大数据、GIS+BIM可视化管理等技术分析高速公路历史、实时数据,通过多维度数据统计,全面掌握公路、桥梁、隧道发展变化趋势、状况预警和养护决策支持信息,输岀深度分析结果具有全面、实时、高效和安全等特点。
该平台优势为:其一,通过系统输出结果,实现养护管理由经验支撑向数据支撑转变,从而使维修模式由“故障修”、“计划修”过渡为“状态修”、“预测修”;其二,实现高速公路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整合交互,实现不同部门数据的互联互通;其三,数据实时更新,加强动态报告频次,为高速公路养护提供科学高效的辅助管理手段。
善闭有关:洞微公路表观病害自动识别
洞微研发团队将自研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融合算法应用于高速公路路面病害识别,通过多层信息对比融合,实现路面损坏状况高度自动化、智能化识别,弥补传统人工病害识别方式的制约,提升检测效率,实现标准化结果稳定输出。
该系统优势在与:其一,时效化,信息技术主力,加快作业流程;其二,标准化,报表定性定量生成,信息规范准确;其三,精准化,识图精准,准确率达90%以上;其四,实时化,7X24小时不间断分析:及时提供预警信息。
朝督暮责:洞微高速日常智能巡检
该系统由GNSS定位组件、车轮编码器、前后面阵相机、车内控制盒及操作面板组成,定性定量生成巡检报表,实现作业人员在日常巡检中的自动化。该系统优势在于:其一,安全作业,保障作业人员安全性,全程不下车完成巡检;其二,高效作业,单人单车每天300公里以上巡查里程;其三,标准输出,精准定位自动生成报表;其四,操作便捷,设备拆装便捷,采集过程全程留证,方便数据管理。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呼啸而至的时代车轮,洞微产品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不断创新,将高速公路智慧养护聚焦于预防之上,相关产品有助于高速公路养护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进而有效降低高速公路养护成本。洞微科技凭借专业的技术、完备的服务,立志成为中国智慧交通领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