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驰城
东莞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松山湖景色怡人。
有些人,有些事,有些习惯,曾经把我们生活的那个年代深深地烙在心头,11年来《广州日报·东莞新闻》与东莞这座城市相扶相携,用文字疏浚出一条正能量的通道,让生活中的美好和眷念成为滋养的养分。
经过11年的发展,《广州日报·东莞新闻》已经融入了东莞,走到了扎根莞邑、立足本土的发展阶段。新篇开启,大道通衢。《广州日报·东莞新闻》正扬鞭奋蹄,承着莞邑改革的东风,向着一个全新的未来奔驰。
文/记者唐红杰、关旭东
封面 置换
重视读者需求封面本土化
2011年12月8日早晨,本报的忠实读者卢树波先生像平常一样开始阅读当天的《广州日报》,封面上写着“黄埔到虎门只需要半小时”这样一个标题,卢先生觉得这个新闻好像在广州来看也不是非常重大,但是怎么上《广州日报》的封面呢?卢先生仔细阅读发现,这个是东莞新闻的内容。“以前东莞新闻的内容都是不会上封面的,今天怎么到封面上了呢?”
卢先生从2002年就开始订阅《广州日报》了,“以前想看东莞的新闻,都需要专门拿出那一叠才知道,如今在导读与索引部分,将东莞当天的焦点新闻标出来,一目了然,重点更加突出。”
迄今为止,封面置换已经走过了一年八个月,总体实现了当初的初衷。遇上“东莞更换市委书记”、“东莞两会”、“中堂大火”等当地重大新闻时,地方版封面都给予了大篇幅导读,突出了《广州日报》对东莞的重视,让本地读者感受到了一份主流大报的诚意。
本土 发展
谋求从地方版向地方报转变
你还没有找到工作?求学求职栏目为你提供各个行业的求职信息,讲述职场的酸甜苦辣。
你的腰包鼓了,不知如何理财?“理财莞”以专业的角度,为你量身定做合适你的“套餐”。
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主角,都应该因为一点闪光,而被社会所发现。我们开设了“东莞好人”、“东莞奇人”栏目,让不论行大善小善者,都能受到社会的赞誉,让事迹离奇、个性强烈或者思维独特的人士,都能展示生活和内心的多彩。经过11年的发展,《广州日报·东莞新闻》始终坚持关注民生,倾听社会大众的心情,正在谋求从地方版向地方报的转变。
《东莞日报》记者张安定经常关注《广州日报》,“在同城媒体中,《广州日报》是我经常关注的,会在新闻业务上做一个比较,取长补短。”张安定说,作为一起服务东莞这块土地的媒体,《广州日报》和《东莞日报》既有一定的竞争关系,又是一种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关系,“本土媒体的成长,有一个原因就是有《广州日报》这样的外来媒体在激励着。”
“《广州日报·东莞新闻》从一个版面,渐渐向地方报纸转变,不断地融入东莞,更加接东莞的地气,有利于更好地为东莞的读者服务。”张安定说。
智通人才连锁集团公共关系部副总监蔡小梅也是长期关注《广州日报·东莞新闻》的读者。“《广州日报》的影响力、广告客户都是非常有优势的,在东莞十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在读者还是广告客户都有了很大的稳定性,版面内容也比较成熟,既发挥了在广州的优势,又和东莞有了很好的对接。”
蔡小梅说,就求职这一块来说,《广州日报·东莞新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对于东莞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的解读,对于企业和求职者的沟通都深入结合东莞的实际,给读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未来 展望
抓住机遇开启新篇
从事新闻行业近10年的马骏回忆,十年前,东莞的西平都是荒郊野岭,而会展酒店、会展中心、鸿福广场、蒙莱商务中心、财富广场等都才陆续出现雏形。
2001年5月,东莞市提出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的总体目标,同时“五年见新城”的城建目标制定并公布。随后,新城市建设以最快的速度向前推进。2004年1月18日,以东莞市中心市民广场正式开放为标志,宣布东莞市新城区建设正式实现目标。“现在东莞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已经是一个很现代化的城市。”马骏说。
“东莞的商业氛围变化也非常大,现在广州、深圳有的东西,东莞基本上也都有。”马骏说,以前东莞商业不够发达,东莞人往往喜欢到广州、深圳和香港去购物消费,如今鸿福路两边的会展中心、图书馆、玉兰剧院、鸿福路商业广场、沃尔玛、家乐福、南城海雅百货等建起来以后,东莞的整个商业氛围马上浓厚了起来,城市品位也有很大提升,需要吃饭、购物、了解时尚文化等,在家门口就能满足。
当前,东莞市委市政府正稳步建设“六个东莞”, 大力推进“三重”,加快转型升级。东莞市委宣传部也曾提出,要尊重媒体、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市直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善待善用善管媒体,树立与媒体共舞的观念。东莞各项中心工作的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对于媒体而言,是新的机遇,也为《广州日报·东莞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平台。
新篇开启,大道通衢。《广州日报·东莞新闻》正扬鞭奋蹄,承着莞邑改革的东风,向着一个全新的大未来奔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