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期月饼剥皮回炉后销往超市
随着中秋节的临近,月饼的质量问题再次引起关注。图为去年上海淮海路的一处月饼销售现场。刘行喆 早报资料
早报记者 李燕
昨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今年上半年打击侵害民生犯罪案件专项活动的情况。各级检察院共办理侵害民生刑事犯罪案件598件939人,涉及食品药品安全、环境资源、医疗卫生、非法获取公民信息、制假售假以及多发性侵财等六大类、40余种案件。
买卖公民信息案增29倍
近年来,在互联网上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十分泛滥,由此滋生的推销骚扰电话、电信诈骗、敲诈勒索、绑架等下游犯罪屡禁不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通报显示,去年同期仅1件8人,今年猛增至30件57人。
值得一提的是,这类犯罪涉案人员年龄普遍在30岁以下,学历最低为大专文化程度,最高为博士研究生;作案动机主要是推销产品或买卖信息牟取利益;犯罪对象为电子数据,呈现网络化犯罪特点,即发布信息、交易付款、发送信息等通过网络完成,涉案范围广。
今年,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先后对10件16人的个人信息泄露案件提起公诉,案件涉及到的各类网站会员信息被泄露量高达2000余万条。
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曾担任1号店运营总监的徐某跳槽到某电子商务公司后,授意同时跳槽的彭某从1号店员工缪某手中,免费得到登录其核心数据库的技术员账号、密码、配置服务器IP地址及端口等重要信息。彭某利用1号店数据库当时允许外网登录的漏洞,先后3次登录1号店数据库,使用自己编写的木马程序,大肆窃取客户信息396万条。直至2011年9月,1号店技术人员在自查中发现这一漏洞并修改,彭某才无法继续从外网登录,停止了信息窃取。这些信息的内容包括客户姓名、电子邮箱、手机号码、地址等。
徐某等窃取1号店会员信息,提供给销售人员向会员推销新东家产品,部分员工在营销中意识到它们的“经济价值”,私下又将信息发布到网上叫卖。经营一家工艺品公司的刘某以数千元价格购买这些1号店的会员信息后,一方面用于公司营销,另一方面又在网上转卖给全国各地十余个买家,获利4万余元。
危害食品安全案12件
今年上半年,检察院受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共12件34人,案件涉及过期月饼、地沟油、瘦肉精、激素豆芽等。检察院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比去年同期上升50%。这类犯罪近七成发生在郊区或市郊接合部。成本低、获利大,是诱使犯罪分子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而作案手法隐蔽,半数以上为共同犯罪,分工明确、组织有序,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紧密产业链,则加大了查处难度。
上海盼盼食品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张某与高某等另外4名股东,为降低成本牟取利益,于2012年7月,将从经销商处退回的部分过期莲蓉、椰蓉、五仁、百果月饼剥离饼皮后,馅料掺入新鲜的馅料中重新回炉加工成月饼,销往超市和批发市场,销售金额达9.9万元。
上海食药监督所经检验认定,该过期、霉变月饼流入市场后,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或者其他病源性疾病。今年6月,奉贤区人民检察院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对张某等5人提起公诉。
制假售假案件最多
在各类危害民生安全的案件中,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高居首位,为278件447人,占民生犯罪案件的46.5%。罪名主要涉及生产、销售假药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假冒注册商标罪。
生产、销售假药案件76件91人,其中销售假性药以及假紧急避孕药的占到了96%,主要销售渠道为成人保健品商店、地摊、集市等。
长宁区人民检察院最近审查起诉了本市首例销售伪造美国安全认证“UL” 字样标识LED灯具模组案件。来沪人员刘氏两姐妹于2009年4月起,分别注册上海市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及分公司,并任命邓某为分公司生产加工厂厂长,负责日常经营活动。她们在未经美国“UL”安全实验所(又名:美国安全检测实验室公司)任何授权的情况下,自行生产加工、组装大量印有“UL”字样标识的LED灯具模组,向国内销售。今年3月,警方在其销售点及生产、组装工厂查获了总金额近25万元的赃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