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计划让移动互联网企业进退维谷
你或许知道自己通过电脑和手机上网都是不安全的,但却不知道不安全的程度究竟如何。本月初,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先后刊登了棱镜(PRISM)计划的内容,该计划涉及美国最核心的科技企业。“爆料者”斯诺登选择了让媒体公开自己的前CIA(美国中央情报局)雇员身份,并公开表示棱镜计划会侵犯全球网民隐私和互联网自由。本文对棱镜计划在政治层面的影响不进行评价,只探讨在这样的事件影响之下,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企业在应用创新、用户隐私保护方面可能作出的改变,以及用户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自我保护。
据报道,棱镜计划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级电子监听计划,该计划能够对实时通信和既存数据进行深度监听,许可的监听对象包括任何在美国以外地区使用参与计划公司服务的客户,或是任何与国外人士通信的美国公民。美国政府对此的解释是:棱镜计划的推出,完全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在棱镜计划下,美国国家安全局可以凭借“后门”程序登录到这些企业的服务器,获得所需信息,包括电子邮件、视频和语音交谈、影片、照片、VoIP交谈内容、文件传输内容、社交网络细节等。
对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企业而言,要赢得市场,首先要赢得用户的信任和支持。棱镜计划曝光后,“涉案”的网络巨头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之中。但部分公司也及时发布了公告,力图澄清自己。比如,谷歌表示,没有为政府存取用户私人数据而设定的“后门”;Facebook和苹果都声称,不向任何政府机构提供对服务器的直接存取;微软表示,如果政府有更大范围收集客户资料的自愿参与计划,不会参与其中。作为全球高科技企业翘楚,这些“辩词”显得绵软无力,甚至有点欲盖弥彰的意味,美联社将其形容为“carefully worded”(字斟句酌)。
也许你还记得,在2011年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曾专门宴请了乔布斯、扎克伯格、施密特等美国科技界领袖,讨论政府和私有领域的合作,寻求提振经济的新方式,那次会议还研究了企业研发开支、科技出口、海外税收等问题。巧合的是,此次棱镜计划涉及企业,与那次宴请嘉宾所在企业高度重合。经济不景气,需要科技创新来刺激经济增长、带动就业,这是再好不过的主意。但棱镜计划的曝光,让科技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显得更加微妙。创新这个拉动经济增长的法宝会不会受影响?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的步伐会不会放慢?既有创新会不会倒退?
移动互联网面向个人的应用以O2O(线上线下互动)、LBS(位置服务)、SNS(社交网络)为主,它们能让用户实时进行信息交流,给用户带来了便捷。尽管这是此前的移动通信终端无法实现的创新应用,但同时,这三类应用也有不少安全隐患。比如,位置服务泄露用户实时位置信息带来的人身安全问题,社交网络泄露用户个人更新信息带来的隐私泄露和人身安全问题等等。
进还是退,是移动互联网企业开展创新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进,不能越界;退,则面临生存风险。“戴着镣铐跳舞”,可能将成为移动互联网企业开展创新的常态,如何在法定范围内提供政府所需信息、产品创新与个人隐私三方面实现平衡,已经成为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实际上,对个人信息的模糊处理,可以避免特定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据了解,医疗数据信息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会隐去患者的姓名、联系方式、住址等个人隐私信息,只分析与疾病研究、医药研究相关的病史、药物反应、康复进程等主要信息。这样的数据分析和共享模式,尤其值得移动互联网企业借鉴。在“大数据”时代,依靠数据分析掘金的企业,绝不能为了企业利益而“随心所欲”地置用户安全隐患于不顾,“不逾矩”是基本要求。
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用户都属于“弱势群体”。在国外,由于社交网络泄露个人隐私导致个人生活习惯和位置信息被犯罪分子掌握,最终导致刑事犯罪的案件时常见诸报端。在移动互联网应用还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下,用户只有依靠个人保护意识的增强。防御式的自我保护,可能会舍弃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一些创新功能带来的乐趣,但在面临风险时,安全才是第一位的。如何在安全的环境下分享乐趣,是用户的要求,也成为移动互联网企业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