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微科技”服务后基建时代的新基建耕耘者
建设交通强国是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先行领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是新时代做好交通工作的总抓手。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国交通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公路通车总里程接近500万公里,高速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及港口泊位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在这些耀眼的成绩背后,也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那么我国的交通建设将何去何从呢?

随着新时代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崛起,以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理念逐渐形成。又伴随着规模的快速扩张,激发了以“高质量发展”为特征的“后基建时代”的发展,在如今养护资金紧缺的大背景下,提升资产运营管理能力显得愈发重要。
为了聚焦管理新理念,关注国内外重点桥隧项目进程和前沿技术创新,“桥隧发展科技创新大会暨2020《桥梁》杂志编委会、理事会年会”于2020年11月13至11月16日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会议楼举行,大会由《桥梁》杂志社、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IABSE)中国团组、国际结构控制与监测协会(IASCM)、国际桥梁抗震协会(IABEE)、国际拱桥大会永久性学术委员会(PSC-ICAB)、东亚-太平洋结构工程及施工会议国际学术委员会(EASEC-ISC)联合主办。会议现场聚集了众多行业大咖和专家,共同就行业创新发展进行深度交流和讨论。

在会场上,除了专家领导,还有各企业机构不遗余力推动交通建设的发展。在众多企业中,“洞微科技”(即北京洞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让我们在公路、铁路、港口、机场、桥梁等六大应用方向里了解到相关新技术下的新产品。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庞松参观洞微科技展厅并详细了解产品特点
其中,公路表观病害自动识别一体机吸引了大量目光,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自研融合算法应用与路面病害识别,又结合AI超级运算,它可以高速自动化识损坏的路面。有别于传统人工检测病害识别,提升了检测效率的同时,还实现了标准化结果的输出。

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桥隧产业》杂志编委会主任周伟与洞微科技人员亲切交流
另一款广受行业专业人士好评的是公路日常巡检自动识别系统,它主要由GPS、车轮编码器、前后面阵相机、车内控制盒等组成,同时结合了软件拼接、pos解算,全景图片拼接技术,定性定量生成巡检报表,不但实现了人工在日常巡检中的自动化,还大大保障了人工作业的安全性。

洞微科技展厅前观展人员络绎不绝
此外,还有桥梁病害可视化数据管理系统,据了解这是一款集数据处理、高效稳定运行、数据成果专业级精度等优势于一体的3D建模处理产品,它完美地结合了摄影测量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克服了桥梁建模过程繁琐、飞行器姿态不稳定、影像畸变大等问题,拥有全自动、高效率、高精度、支持海量数据处理等特点。
最后一项重要产品是钢轨探伤数据自动识别一体机,会场上洞微科技内部人员介绍到它结合了洞微科技RFD自研融合算法、钢轨探伤专家数据库、历史比对系统而研发的软件+硬件一体机融合产品,未来将进一步提高探伤人员伤损分析能力以及标准作业化,及时发现探伤作业重点漏判误判,指数性提升人力分析效率。
概而言之,科技创新是通向美好未来的真正桥梁,也是能够重塑世界格局的主导力量。随着人工智能与互联网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领域的智能化管控与维护需求逐步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是给行业从业者的机遇和挑战。
在交通建设领域发展的后基建时代,每当技术发展一小步,方能成就社会发展一大步。无论人工智能、大数据、AI,还是基于特定需求的智能系统,掌握并能更好地应用它们,是融入这股发展洪流的敲门砖,更是在行业占领先机的关键。在目前这个千亿级市场面前,有太多“参赛选手”跃跃欲试,真正掌握技术并实现创新应用的企业,必将拔得头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