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集团负责人郭文强《中国品牌档案》栏目畅谈红旗渠精神
2012年,由华谊兄弟出品的一部电影《1942》在全国上映。在连续大灾年的背景下,“人相食”的情节震撼了所有的观众,实则这段难以置信的历史,确切的发生在解放前的河南。然而位于河南最西北处的林县却是自然灾害的重灾区。
在历史上,林州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地方,林县志里经常出现的词是旱、大旱、连旱和凶旱。每逢大旱,烈日炙烤下的土地就会龟裂出一道道寸把宽的口子,干枯的庄稼仿佛一把火就可以点燃,整个林州万户萧疏、河干井枯、赤地千里。据史料记载,在这514年里,干旱严重到“人相食”的情景发生过5次。
1959年,林县再次遇见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全部断流干涸,水库见底无水可蓄。林县县委召开紧急会议并经过长时间讨论,多数参会人员一致认为要寻找可靠的水源,目光需要移至林县境外。最终会议决定把山西境内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
上世纪60年代,是共和国最艰苦的岁月,在党的领导下,林县人民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这一干就是十个春秋。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人工天河”红旗渠,自西北向东南绵延1500公里,先后有30万人次、1.8万名党员参加。共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了211个隧道,架设152个渡槽,完成土石砌方2225万立方米。被誉为“中国的水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 。“人工天河”红旗渠诞生之时也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改革开放后,林州市政府为继续造福林州人民,先后多次开展对红旗渠的修缮、维护以及景区管理运营工作,为林州的经济转型与发展注入新血液,并且数十年如一日奋战在建设新林州的第一线。
2015年,旅游业被林州市确定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为提高林州人民生活质量,促进林州经济转型发展,林州市委、市政府将红旗渠集团确立为全市旅游投资开发建设平台,成为林州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红旗渠为林州人民带来了生命之水,几十年来不曾间歇的润泽着林州儿女,而今,作为“红旗渠”接棒人的“红旗渠集团” 在党的领导下,承载着“红旗渠精神” 砥砺奋进,续写梦想,在红旗渠儿女的“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的新发展中冲先锋。
薪火相传,精神永恒,习近平同志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党性修养,许多老党员与新党员也都陆续选择红旗渠进行干部教育培训。
现如今红旗渠以红色旅游的主题为更多的国人讲述着那段让人记忆犹新的往事,也为更多的人传递着红旗渠人一脉相承的伟大精神。红旗渠是党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岩壁上的一座丰碑,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而红旗渠集团手握接力棒在践行“红旗渠精神”的道路上,更重要的是弘扬红旗渠留给后人的那种,为改变命运而不屈抗争的“红旗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