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药企不能怂 危机时刻造英雄!
近年来,医药行业政策不断收紧,让医药产业链上的企业叫苦不迭。
在日前的厦门原料药展会上,众多原料药企汇聚一堂,我们听到最多的问题就是环保、限产、停产、涨价。
基于环保压力,原料药行业供给收缩,在高昂的环保成本下,已停产的中小产能复产的可能性很小,原料药供给局面预计持续紧张,价格可能会继续上涨。
1/环保压力下 企业损失惨重
目前,制药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环保压力。我国药企普遍存在污染问题,化学原料药类企业的问题更严重。
a. 华北制药及石家庄市内子公司因雾霾停产,利润损失5493万元。
b. 华北制药、神威制药、石药集团等均因环保问题被勒令停产。
c. 哈药集团、云南制药、联邦制药、海正药业等大型药企都曾被环保部门督察整改。

据了解,如果环评不过关,企业将面临限产、停产整治等措施,直至企业达标排放。
原料药企业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企业一旦有污染源会被勒令停产,只能选择迁出去。
如果药厂选择迁出,药企就需要支付高昂的环境管理费,迁出去后药企依然需要支付环境管理费用,但很多原料药企业拿不出环境管理费用。
但如果选择留下,污染治理又是一个难题。
与此同时,随着环保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中国作为全球原料药提供者的优势将逐步减小。
国内原料药行业内公司整体研发能力偏弱,目前有优势的主要是一些技术成熟、产品链长的大宗原料药品种,产品结构相对老化,而特色原料药目前规模较小,有待增长。
目前,大型原料药企业都在考虑转型,但转型并非一帆风顺。
2/转型迫在眉睫 企业各谋其道
目前,除了那些能自行研发、或收购到重磅产品的原料药企,对其他原料药企来说,转型可能是唯一的出路了。
但是,企业考虑转型时要兼顾各个方面,如果只是为了转型而转型,可能会适得其反。
海正辉瑞一直被海正药业定位为从原料药企业到制剂企业转型的重要平台,海正药业将大部分制剂业务陆续转移到合资公司。如今,海正辉瑞已经正式“分手”,是否意味着此次转型的失败呢?
其实,原料药企业转型并不是要我们放弃原料药,把市场让给国外的企业,而是原料药与制剂共同发展。在这方面,东城药业就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东诚药业公告重组方案,公司拟以16亿元收购安迪科,加码核医药领域。
东诚药业自2012年5月上市以来,已完成七次外延式收购,实现了从原料药为单一主营业务的企业到横跨原料药、核医药和普通制剂(化药和中药)三个领域,并融药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医药企业集团的转变,市值也从上市初的28亿元发展到目前的85亿元。
所以,企业在转型之前,应该考虑清楚哪种转型方式是适合本企业“特色”的转型,才能够成功转型。
3/精准发展策略,稳固企业转型
A. 向制剂转型
中国的原料药企业转型,必须向规范市场出口具有高附加值的仿制药,同时进行产业升级,向制剂发展。以下是几种参考转型路径。
a. 通过与外资药企或国内药企合作的方式实现转型;先进行产业链延伸产品,之后逐步向制剂领域扩展。
b. 通过代工、合作生产的方式完成制剂生产线的建设和改造
c. 通过并购制剂企业的方式实现向制剂转型
d. 通过购买制剂文号的方式完成制剂产品的积累
e. 顺着原料药产品的方向进行产业链延伸。
即自己生产的制剂以自己生产的原料药为主,这样就形成了转型成本较低的闭循环转型路径。转型初期此类转型路径的风险较小。
B. 低端向高端转型
原料药企可以从生产粗放型的低端原料药、中间体转向精细型的高端原料药、中间体产品。
a. 产品应着力于服务更广泛的新型治疗药物的研发需求,同时结合市场动态去采购、销售。
通过对市场的调研,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研发更注重产品实用性及下游客户的接受度。
b. 公司现有产品应从一类独大慢慢做到多类协同。注重核心产品的行业地位、品牌优势及市场占有率。
c. 原材料的源头控制及生产的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升级,确保产品的质量。
d. 现有产品及再研产业要有国际化的高度,同时在储备并购标的具备国家化视野,利用好资本力量快速扩张。
结语>>>>>
原料药企业的转型升级,要充分考虑政策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变化。改变生存和发展模式需要时刻紧盯市场和政策,否则就会出现被市场或者政策甩出的风险。
原料药企要随时关注医药行业的变迁状况,了解医药行业的调整规律,从中规避风险,获得发展良机。
来源:药素网 https://www.yaosuce.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