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鸿茅药酒配制技艺 欣赏鸿茅文化博大精深
2014年11月11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国发〔2014〕59号),有着275年传承历史的鸿茅药酒,其配制技艺入选“传统医学”类名录。至此,头顶众多光环的中华医药精粹——鸿茅药酒,又增添了一层熠熠耀眼的金辉。这是继2012年6月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后,鸿茅药酒摘取的又一项“国”字级荣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批准,由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近三百年的鸿茅药酒配制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乃名实相副、众望所归。
所谓配制技艺,简单地说就是鸿茅药酒的成分配伍及制作技术工艺,其核心就是67味中药配伍和“八步酿造法”工艺,而这正是鸿茅医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它进行详细的解读,实际上也是对鸿茅医药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其一,解读鸿茅药酒配制技艺,你可了解到中华药酒第一方的博大精深。专家研究发现,在鸿茅药酒配方67味中药中,包括有祛风燥湿、通经活血、温里助阳、芳香开窍、温化寒痰、健脾和胃、补气养阴和滋阴补阳等十八大类药。其中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活血通络、强筋壮骨的药物有17味;疏通经络、益气养血的药物有23味;滋肝温肾、调理脾胃的药物有27味。这六十多味药的有机配合,能实现多症兼顾、数法并备,祛风寒湿邪而不伤正,扶正气而不滞邪,适用极广,尤其以治疗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脾胃虚寒、肾亏腰酸及妇女气虚血亏等症为佳。这就是鸿茅药酒所贯穿的“融数方为一方,合数法为一法”的大方复治思想。正是这一彪炳史册的中医思想,使鸿茅药酒能从整体全局入手,扶正以治本,“补气血、益肝肾、健脾胃、通经络、祛风湿、除痰瘀”数法并用,多症兼顾,综合调治复杂病机。实际上,历代中医大家对多病同患、病情复杂的病症均主张采用大方复治。从这一个意义上说,鸿茅药酒的组方不愧为中医思想精华和中医实践经验的总结。
其二,解读鸿茅药酒配制技艺,你可欣赏到古法酿造工艺精工取繁的至臻至善。如何使大方所列的所有药物浑然一体,发挥最佳的药理作用呢?在制作方面,鸿茅药酒采用了“八步酿造法工艺”——选药、炮制、另煎、鼎合、封坛、泉浸、地养、茅缩。这八步酿造工艺里,共经过69道工序进行精心配制,每一步都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比如:选药,鸿茅药酒始终遵循“非上等地道药材不用”的原则,辨地选药。如“苁蓉”只选内蒙阿拉善右旗所产,且枝壮油亮、肉质肥厚者方能入药。又如“黄芪”则选用外蒙库伦产的绵黄芪,先切成斜片,其根粗、黑心部分不用。再如“沉香”以沉入水底者为佳,不沉的一律不选。凡此种种,则首先把住了保证质量的第一道关口。又比如:鼎合时以铁鼎添入自酿纯粮白酒,按配比加入药面、赤糖、冰糖、小茴香,边熬边用湿柳棒搅拌,待药液升炼剩余六成左右,用柳棒能挑拉成丝方可;为了去其“火气”,药酒封坛后必须放入冷泉井浸三日三夜,即必过“泉浸”这一步;为了达到“取地气以养其阴”之目的,药酒经过泉浸之后,要埋入地下三尺并要经过九九八十一天,再择吉日吉时取出,是为“地养”第七步。最后一步的“茅缩”过滤,既具原生态又十分科学,彰显了鸿茅先辈的聪明智慧。
这些独特的制造过程,克服了传统药酒药效释出低、酒性浓烈等弊端,从而达到温而不燥、补而不峻、阴阳调和、众药归一的上乘品质。今天,凡去鸿茅药业参观过“八步酿造工艺”实景展览的人,无不被鸿茅前人的精湛技艺所折服。因此,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属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