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号线北工大站有个防汛物资“标准库”
地铁14号线北工大站明挖深基坑东侧20米,一个被重新粉刷修葺的集装箱并不起眼。平时铁将军把门,可只要一变天要下雨,北京建工集团项目安全负责人曹立祥会立马开锁,随时准备跑进屋“抄家伙”。猫下腰捋着储物架走几步,就能把一整套抽水设备都配齐了。发电机、水泵、抽水管、泵管连接阀一个挨一个,摆在了架子的最底层,领取物资时,只需顺着拿,无需折返。正因如此,抢险水泵从组装到挪至基坑边开启,不超过10分钟,北工大站也被誉为地铁工地防汛物资“标准库”。
防汛设备储存取“电商化”
在工地防汛仓库内,储存着7台应急水泵,总抽升能力达到每小时500立方米,其中,三台具备100立方米/小时抽升能力的污水泵,被称为“大泵”。记者试着单手拎起其中一座“大泵”,水泵纹丝不动——少说得有80公斤重。一旁的曹立祥和电工负责人徐建国赶忙猫下腰搭把手,仨人合力,一步一挪地把水泵“请”到了基坑西沿儿——距离“标准库”有四五十米远。
记者抬手一看表,用了将近5分钟,已是一脑门子汗。按照常规操作,水泵到位后,工人还要给它拴上抽水管,橡胶水管与水泵阀门相连的“连接阀”必须用铁丝绑牢,不同管径的水管须配合不同马力的水泵使用。之后,水泵还要与移动发电机相连,之后再“下水”。
这一大套人工流程串下来,不会耽误抢险吗?曹立祥冲着记者一摆手,“你刚说的那些都是老办法了,现在,最多只需10分钟。”
如今,水泵的装配分为“库里”、“出库”两个步骤。最重要的门道,其实还是在“标准库”里。“标准库”里的各类防汛物资、设备并非随意摆放,比如,发电机、水泵、抽水管、泵管连接阀就按组装顺序,挨个摆在了架子的最底层。抢险人员领取物资、设备时,只需直线走几步,甚至无需折返,就能配齐一套抽水装备,如同置身于一座电商配货仓库。同时,硬件设备也大幅提升质量,“标准库”里储存的10只泵管连接阀全部是“一插即用”的快速连接阀,钳子一样的连接设计,免去了以往使用前还需人工拧铁丝的步骤,至少省时2分钟。
在“出库”后,基坑上方的龙门吊和2台吊车,可以把抢险物资送至基坑区域的任一位置,大大节省了搬运时间。
自设四级防汛警戒级别
既然被称为“标准库”,北工大站工地里的防汛措施也是“无处不标准”,就连“标准库”的启用时间,也不例外。
北京建工集团项目经理唐永福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防汛预案,里面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项目部设定的防汛警戒级别——与北京市气象部门发布的降雨预警级别相似,地铁工地的防汛警戒级别也被分成了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这四个级别。
“赶上蓝色级别以下的预警,项目部不会启用防汛物资仓库。”唐永福解释,一旦降雨达到“黄色警戒”级别,包括曹立祥在内,整个工地至少会有50名职工组成抢险队。
既然地铁防汛抢险措施不完全根据市气象部门的“指挥”,这项目部自设的防汛警戒级别又是如何确定的?曹立祥径直把记者带到基坑西沿中段,70厘米的挡水墙底部,赫然印着“7·21”的标记。走近一看,在距离地面20厘米的高度,用红线划着一条“7·21水位警戒线”。再往上看,墙上每隔10厘米都会划线标记,直至墙顶。
原来,“7·21水位警戒线”是工地基坑挡墙在“7·21”暴雨中积水的高度,约为20厘米。按照项目部的设计,非开挖施工区域积水深度在20厘米至30厘米时,为“蓝色警戒”,抢险队员全员到岗备勤;当这一区域积水深度在30至40厘米,即水面升至挡水墙一半左右的高度时为“黄色警戒”,工地启用“标准库”内的物资设备开始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