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城乡环境整治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彰显城市魅力
石嘴山市曾是国家“一五”时期十大煤炭工业基地之一,也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要布局点。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转化“金山银山”的实践途径,城市发展迎来由“黑”变“绿”的根本逆转,实现了从“煤城”到“绿城”的生态嬗变,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城市“微更新”加速“两山”转化的区域特色之路。
背街小巷整治 既扮靓“面子”又做实“里子”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石嘴山市在践行党史教育活动中,始终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摆上位、抓到位、补弱项、还欠账,从群众急难愁盼的烦心事入手,注重做好百姓身边的扫盲清障工作,从群众脚下的路、头顶的灯、房前屋后市容环境等“小切口”入手,在卫生治理、管网更新、路面铺设、路灯更换等“身边事”施策,既扮靓“面子”又做实“里子”,为党史学习教育和“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丰富内涵、厚植底色、提升成效。
大武口区建国胡同紧靠隆兴夜市,繁华的夜市一方面满足了市民的生活需求,带动了一片夜经济,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和谐的一面。由于巷道下水管道堵塞,污水无法正常排出,附近的公厕只能缩短开放时间,晚上10点后在夜市消费的群众很难就近找到正常开放的公厕。路上沿线架空安装的电力、移动、联通、电信等线路杂乱如“蜘蛛网”,线杆材质五花八门、歪歪扭扭。路面坑洼破损、坑洼不平,每当有车辆驶过的时候都会颠簸起来,但是由于长时间清理不及时,路面“土”味十足,下水堵塞、空中线路杂乱,难以见到本色。
在进行建国胡同改造设计时,吸收采纳了周边群众的意见建议,将下水管道改造列入了改造内容,将新建公厕的开放时间延长到了凌晨1点,极大方便了到夜市消费的群众,改善了周边环境卫生。对巷道旁有碍观瞻的架空线缆进行统一梳理、规整,并清理废旧、私拉线缆、线杆、更换井盖,对无权属单位的线缆,按照废弃线缆处理,安装路灯减少了安全隐患,点亮了城市的夜经济。为车行道铣刨罩面,重新铺设沥青路面,修复两侧人行道并增加盲道,更换花岗岩斜角道牙,塑造一条崭新的沥青小道。建国胡同不在核心商圈周边,是城市消费的“毛细血管”,建国胡同的改造在提振消费的同时,又促进了城市更新。
该市以精细化治理践行为民初心,用实干开新局,为解决过去背街小巷整治“重治理,轻管理”、“单一整治,反复整治”等统筹性不够、联动性不足的问题,在改造过程中,严把现场管理、项目进度、质量安全“三关”,统筹协调、靠前指导,排查安全隐患做到全覆盖、零容忍,确保背街小巷整治施工现场规范管理、有序施工;改造完成后,按照“一次改造、长效管理”的原则,建立主管部门、社区、物业企业、居民四级联动管理模式,充分激发使居民成的主人翁意识,形成了背街小巷共同治理、成果共享的良好氛围。
实施市容“微改造” 彰显“石”式幸福
石嘴山市以“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工作韧劲,自2012年实施老旧住宅小区改造项目以来,连续8年将老旧住宅小区改 造作为民生实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分类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着力解决老旧小区居住建筑不节能、冬天室内温度不达标的“揪心事”和安防、环卫设施配套不全,文化休闲设施、停车位配套不足的“烦心事”,用“微改造”让市民遇见“微幸福”。截止2020年底,共完成老旧小区改造(不含驻石国有企业职工家属住宅小区) 187个,27268户,实施改造建筑面积253.04万平方米。2021年继续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11个、7918户(套),改造建筑面积69.37万平方米。
以城市建设“小切口”入手,将城市精致建设理念延伸至背街小巷,聚焦老百姓“头顶的灯、脚下的路、房前屋后的居住环境”、着力实施背街小巷道路改造、市政管线更新、道路绿化亮化改造工程,实现城区面貌“大变化”。三是扎实推进城市建设安全整治三年行动和市容环境整治专项活动,全面开展城市地下市政设施普查,深化建筑施工、供水、供热、供气安全隐患整治,提升城市安全韧性,重点解决市容环境短板、群众脚下安全、照明设施巡查等三类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不断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实施生态“微修复” 厚植城市绿色底色
持续扩大“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组织实施星光大道(山河路-隆湖大道)段、世纪大道东西片区、星海湖北域东域等绿化工程及青山公园、森林公园、石嘴子公园等城市公园改造提升工程,建成小微公园18处。截止目前,石嘴山市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3976.49公顷,绿化覆盖面积4502.54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0.12平方米,城市防护绿地实施率100%,城市园林绿化满意率超96.31%,基本实现“推窗见绿、 出门见园、步移景异”;持续巩固贺兰山生态修复成果。以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大事,挥写“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雄心壮志,累计投入人力5.9万人次、机械4.1万台次,完成治理点244个,关闭退出涉矿企业214家,拆除建筑物(构筑物)55万平方米,治理面积58平方公里,造林绿化4.7平方公里,人工播撒草籽53.3平方公里,巍巍贺兰山正在见证干出来的幸福;统筹推进老城区增绿提质和城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通过见缝插绿,拆违建绿、立体绿化等方式,完成大武口区明快巷、华建片区、惠农山梁路和尚层名邸周边等裸露地块增植覆绿和全市老旧小区绿化改造155个,补植苗木46万余株,补造面积40.36万平方米,增绿面积超16万平方米,实现绿化“微改造”汇聚群众“微幸福”。
加强物业“微管理” 沁润千家万户百姓心
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分层治理。重点针对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两低两多两不”(即收费标准低、业主缴费低,遗留问题多、矛盾纠纷多,服务管理不规范、体制机制不健全)问题,全面摸排全市837个住宅小区物业服务现状,改进《关于认真做好加强和规范物业管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工作方案》落实措施,推动《石嘴山市物业管理条例》立法,不断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物业管理体制和物业企业管理、社区代管、居民自治的多元化物业管理模式,厘清物业管理权、责、利。坚持民生导向,坚持全要素管控。持续抓好“洁净小区、平安小区和智慧小区”创建工作,灵活采用引进物业、就近托管、居民自治和社区托管等方式,扩大物业服务覆盖面,重点对基础设施配套滞后的无物业服务老旧小区,通过划区整合,拆并老旧小区12个,实现全市837个住宅小区物业服务全覆盖。坚实务实导向,坚持协同治理。积极探索社区党组织、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施行机制,推进“红色管家”物业服务模式建立,打造完成“红色物业”新样本17个,有效督导物业企业分类推进小区基础设施完善和公共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完成小区绿化改造补种、屋面防水维修和安防、安全设施增配、增布,于细微处见证物业服务大提升。
以“石”镌刻乡村文脉 绘就美丽宜居村庄新画卷
在石嘴山市贺兰山脚下,有这么一个小村庄,沿着蜿蜒而行的乡间小路,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一排排红砖瓦房,错落有致,果香四溢的桑葚、苹果、红枣、桃、李、杏挂满枝头,晶莹剔透的葡萄爬满藤架,贺兰山紫蘑菇、山羯羊、土鸡、各色时令蔬菜吃出地道农家味,桑葚、葡萄酿制的美酒让人闻香而“醉”,有着60年龄的80多棵桑葚古树和2颗70年以上树龄的沙枣树见证着村庄的“蝶变”,独特的石头围墙不仅不会让你感到“冰冷”,石墙上活灵活现的太阳神鸟、人像、牛、马、羊、鹿、狗等贺兰山岩画,让人充分领略大自然巧夺天工之美,深深感受到背后的文化韵味,它就是平罗县崇岗镇常青村。
今年,该村以特色产业红树莓为依托,确定了特色产业+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方向,着力培育“绿水青山、美丽宜居”的生态文化,提出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的目标,开展村庄“靓化”行动,对村域实施“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乡村风貌越变越美,田园风光与民俗风情有机融合,使一个曾经发展底子薄、村庄环境差、产业基础弱的常青村如今风景如画、生机盎然,打造成人在院中,院在田中,田院相连的新村文化景象,真正留住乡土韵味、彰显乡村本色,实现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听得见乡音,记得住乡愁。
“以绿治脏、以绿美境”。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清理村域内、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的秸秆、柴草堆、砖石、煤堆、违章建筑等“顽疾”,使昔日随处可见的“三大堆”不见踪影。大力开展见缝插绿和古树保护工程,村庄房前屋后、庭院、空地、文化广场、小游园、村级主干道路等栽植各种经果林及松树、金叶榆等各类苗木,让其披上“绿装”。对桑葚、沙枣树古树加以保护利用,达到以绿治脏、以绿美境,村庄“颜值”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逐步提高。
“以绿兴产、以绿增收”。围绕做大做强“小产业”带来“大效益”的目标,依托“专业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农户”的思路, 引导农户种植红树莓、酿酒葡萄等,在扩面增效的基础上,注重产业提档升级,研发了红树莓酒、红树莓冻干粉、鲜果原浆、果汁饮料、保健酒、保健食品等,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到观光旅游的特色产业链,极大地带动了多个环节的配套产业发展,吸纳了更多的当地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达到“以绿兴产、以绿增收”,有效赋能美丽村庄宜居宜业宜游建设。独具特色的红树莓节已成为一张名片,使游客慕名而来,感受田园风光,体验乡村旅游,享受田园乐趣。
今年,该市借势外力、激活内力,充分践行“两山论”,树立绿色引领发展、文化活化乡村理念,按照强基固本抓提升,调优产业促增收,建章立制优环境的思路,主动“向上跑”争政策、“左右整”优环境、“群众投”共参与,推行美丽乡村建设走因村施策、错位发展、差异发展的高质量之路,打造了“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特”的美丽宜居村庄和“特色保护类”传统村落建设,久久为功抓好高质量美丽乡村建设。(供稿人:王忠林 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