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芝药业上市后遇夺命儿童药风波 业绩骤下滑
和大多数上市公司一样,2010年康芝药业刚上市时,头上顶着一圈非常漂亮的光环。但两年多过去,其上市时的“浓妆”,已经被时间冲淡,如今徒留残酷的“素颜”。在这个卸妆的过程中,最受伤的,永远是投资者。
摇钱树撑起报表产品单一藏隐忧
资产总额翻番;主营业务收入翻番,从9560万元增至2.16亿元;2009年综合毛利率71.79%、净利润2452万元。这是康芝药业2007年至2009年审计报告中的漂亮数据。
作为国内最大的尼美舒利制剂生产厂家,康芝药业依靠核心产品瑞芝清(尼美舒利颗粒)抢占市场,2009年2.16亿主营业务收入中瑞芝清贡献约1.75亿元,占比高达80.77%。
可以说,瑞芝清一款产品撑起了康芝药业的一片蓝天。作为当时市场份额最高的儿童解热镇痛药品,只要瑞芝清保持强势,康芝即可坐享这棵摇钱树。
但是,把鸡蛋都装在一个篮子里是有风险的。“瑞芝清虽然是康芝药业的明星产品,为公司贡献了大部分利润,但同时单一产品有很大的风险,一旦遇到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生死存亡。”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曾对媒体表示。
对于产品结构单一的风险,康芝药业在招股说明书中也有提示:“瑞芝清的生产及销售状况基本决定了公司的收入和盈利水平”。而康芝在其他产品的生产上,“且由于生产能力的限制,并未能形成规模。”
从国际上看,康芝的这棵摇钱树也遭遇过危机:尼美舒利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报告,曾在西班牙、芬兰等一些国家被暂停或禁止使用,如果尼美舒利也在国内遭禁,势必给康芝带来不利影响。
遇“夺命风波”不倒康芝营业收入不变脸
怕什么就来什么,当康芝的股价在2010年末达到88.72元最高值,较发行价上涨逾30%,2010年即将顺利度过之时,一场风暴席卷而来。
2010年11月26日,有报道称“尼美舒利用于儿童退热时,对中枢神经及肝脏造成损伤的案例频频出现”、“甚至有人死亡”。一时间尼美舒利“夺命风波”的话题席卷全国,以瑞芝清作为主打产品的康芝药业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命根子”受到威胁的康芝药业反应强烈:董事长洪江游认为事件为恶意炒作;2011年2月,康芝药业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将竞争对手强生公司起诉至海南工商局。
然而,2011年5月20日,药监局《关于加强尼美舒利口服制剂使用管理的通知》,文中“尼美舒利口服制剂禁止用于12岁以下儿童”等规定,给予以主打儿童药品的康芝药业当头一击。
多事之秋的2011年对于康芝药业来说格外难熬,年报显示,2011年瑞芝清收入仅为6169.7万元,较2010年减少72.23%,期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为281.6万元,同比下降97.98%。
成人药迅猛增长康芝药业迅速变型?
“我们去年3月控股北京祥云药业,6月相继收购了河北天合制药有限公司和沈阳延风制药有限公司。每家药厂都有几种儿童药,弥补产品缺失造成的市场的空缺。”康芝药业董事长洪江游曾对媒体解释。“第二,推出了适用于十二岁以下的小瑞芝清,与之前国家规定仅适用于十二岁以上的大瑞芝清形成互补,通过两种产品结合弥补市场。”
然而,2011年年报显示,相比于康芝药业在儿童药物上的努力,维持康芝药业主营业务收入“不倒”的主力军却是原本康芝药业中“非主流”的成人药:
当2011年瑞芝清收入剧减1.6亿元时,主打儿童药品的康芝药业在2011年成人药品营业收入猛增月1.03亿元。极好地补充了瑞芝清的空缺。过去3年营业收入占比不足10%的成人药在2011年分量猛增至42%左右。“专注儿童健康”的康芝药业在成人药市场上扩军迅速。
但相比于瑞芝清70%以上的毛利率,成人药15.33%的毛利润显然难以匹敌,丧失了摇钱树的康芝药业在2011年净利润大幅下降也就成了必然。
利润预减机构用脚投票纷纷撤离
然而,在成人药市场迅速拓展、看上去是由单一产品走向多元的康芝药业却在客户方趋于集中:
年报显示,相比于2010年康芝前五名客户共占公司13.44%的收入比例,2011年康芝的仅一家客户营业收入占比便达到21.98%,6741万的营业收入也超过去年5家4228万的总和,忽然出现的不明“金主”分量十足。
但是,相对于客户与康芝的合作愉快,机构们却纷纷选择逃离:机构根据同花顺显示,截止今年6月30日,持仓康芝药业的机构数量已从去年12月的13家缩减为1家,持股比例由的3成左右降至0.36%,累计市值也由2.9亿元降为300万元。
康芝201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净利润同降71.89%至79.67%。康芝药业财务报表的“脸色”还得难看一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