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欢迎来聚合网WIRSS 一起看热点!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奶粉市场购买权最终要靠消费者投票

奶粉市场购买权最终要靠消费者投票

时间:2012-09-07    

  中国“奶爸”“奶妈”再次当了一回惊弓之鸟。媒体近日曝光,大名鼎鼎的澳大利亚亨氏奶粉被检出维生素B超标以及泛酸未达标准。而专家的话更让他们心惊肉跳:“维生素B摄取过多,可能引起瘙痒、麻痹、流鼻血、灼热感、刺痛等症状;泛酸未达标准时,可导致儿童出现烦躁不安、消化不良、抗体明显减少等症状。”

  但事件突然峰回路转,亨氏官方于事发第二天坚称:此次被检批次奶粉(仅74公斤)原为专供澳大利亚本地市场,是通过江西某公司“私自”进口到中国的。而亨氏输往中国市场的奶粉则是按照中国标准在英国生产的。亨氏暗示:专供中国市场的奶粉比供澳大利亚的标准要高,中国消费者大可不必担忧。

  此次事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不久前的香港进口奶粉事件。8月,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宣布,抽验了14个6个月以下婴儿配方奶粉样本,发现其中6个样本的碘含量低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要求,包括日本明治、和光堂、森永等奶粉,法国菲思力以及荷兰美素佳等奶粉品牌也“榜上有名”。一直以来,名声“如雷贯耳”的日本奶粉也有“问题”,让那些通过网络代购和通过香港游“抢购”的中国内地消费者着实吃惊不少。

  但很快,媒体通过采访相关专家,尤其是在日本食品业内人士对此进行分析后,人们才恍然大悟:明治等奶粉是根据日本人普遍较多食用海类产品的现象生产的,如果日本人还给婴儿哺育符合其他国家碘标准的奶粉,日本国内婴儿的食碘量不超标才怪呢。

  上述一系列事件让我们不得不检讨,国内媒体对于奶粉产品的报告是否有些过于敏感,而在报道上又是否有些过于偏激。“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奶业名声扫地,进口洋奶粉“声名鹊起”,乘势大举瓜分中国市场。即使随后传出进口奶粉也有“问题”,但许多人依旧笃信洋货。于是跨境代购、赴港抢购大行其道。进口奶粉也步步紧逼,价码越抬越高,终于激怒了一些难以承受其价格上涨的国人,一些媒体随即加入到对洋奶粉的追踪声讨的大战之中。

  媒体发现一个“事实”:去年以来,洋奶粉屡次提价,根源并非因为生产厂家毛利率较低,无法维持正常经营。有些洋奶粉成本不足百元,但在零售市场上平均价格为二三百元,毛利润更是高达60%左右,已远非消化成本的问题。

  有媒体认为,“利欲熏心、无所顾忌、牢牢把控涨价权”的洋奶粉,“利润攫取的无限放大化已形成对国内消费者隐性的情感伤害,颇有落井下石之嫌”,甚至称外资奶粉企业“已经涉嫌变相垄断,不可视而不见”。尽管如此,一些媒体最后也不得不承认:“虽然部分业内人士一直都在追踪外资乳业巨头操纵价格的行径,但最终都没法找到确凿的证据。”

  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市场,会发现现实情况也并非媒体所言的那么悲观:市场竞争的输赢胜负最终还是要靠消费者投票,各方博弈的结果,利益不可能总向“放肆涨价”的洋奶粉倾斜。

  因此,媒体应秉持客观、公正,冷静、全面地报道新闻事实,否则公信力又何在呢?

Copyright © 2009-2016 WIRSS All Rights Reserved. 聚合网 版权所有 合作:400-608-1096
关键词:聚合网 | 微聚合 | 新闻聚合网 | 中国聚合网 | 热点聚合 | 热点新闻聚合 | 聚合在线
WIRSS.COM:京ICP备13010780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