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药匮乏不能一如既往地存在
全国政协19日举行“儿童用药问题”专题研讨会。目前我国儿童占总人口20%以上,但目前国内市场90%药品无适用于儿童的剂型,部分特殊药品甚至供应短缺。对此,全国政协建议,政府对必要的儿童药品实行补贴政策,建立完善的合理用药机制。
专家到场的专题研讨会,最终得到的只是“儿童剂型药物匮乏”的社会常识,而最终的建议是“政府对必要的儿童药品实行补贴政策,建立完善的合理用药机制”,而这同样是早已达成的社会共识,这让人颇觉无奈。
无外乎有两点:一是儿童属于特殊群体,身体各方面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对药品的安全性要求更高;且儿童人数虽有4亿左右,但与14亿的总人口数相比,还是不占优势,不少药企出于逐利本能,便放弃开发儿童药物;二是儿童药物在审批、临床试验等程序上会有诸多要求和限制,儿童药品工艺相对复杂,致使生产成本较高,而得到的利润却没有相应提高,因此,药企自然不愿“费力不讨好”。
至于对策,也早就有了清晰的思路,一方面可由政府的财政补贴兜底。如最近医疗改革的大病医保制度等,就是财政兜底的现实写照,也是可以借鉴的现实案例;另一方面,则是发挥民间慈善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遗憾的是,尽管从原因到对策,我们皆有了社会共识,有了“正确的常识”,但我们一直都在“正确的常识”里打转,一次次强调,一次次建议,最终一次次无功而返……这似乎已成为恶性循环,不仅是“儿童剂型药物匮乏”的现实写照,也是诸多现实事件的缩影。众所周知,一千次的强调不如一次行动,可是,强调一如既往地存在,叙事总是跃入眼球,而作为核心的作为,却总是“想见见不到”。
对于作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吴浈介绍,将建立儿童用药快速审批通道,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对儿童药“即到即审”。可你的渠道再畅通,如果药企不生产,那还不是白搭?对儿童剂型药物匮乏的现状,我们企业缺少真正的行动。故而,只要“儿童药物匮乏”的现状没有改变,有关部门就要监管,就要拿出真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