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的篮球生活 篮球就是信仰打球也是做人
⊙本报记者 马浩
篮球是巨人的运动,但是身高165cm的罗锦强,却成为了花溪农民篮球不折不扣的“教父”。从1980年起开始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直到年近40岁时还在球场上奋斗、2003年考取我省二级裁判资格证、2010年获得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对于他而言,生命中,运动与篮球和自己早已经结下了不解之缘。贵阳市第六届百村农民篮球赛总决赛即将来临,罗锦强带着他的队伍朝着最高目标迈进。
为篮球,他成了大忙人
1980年,罗锦强在师专毕业之后,因为喜爱体育,他成为一名小学体育老师。虽然身材不高,但是对于篮球运动,他却有着特殊的喜爱“我的优势在于弹跳不错,也很灵活,所以我在场上的位置,都是控球后卫。”众所周知,控球后卫是一支球队中的关键位置,是球队场上的指挥官,是攻防两端的大脑,而罗锦强这个“大脑”,一做便到了37岁,对于职业篮球运动员来说,这也是一个到了退役的年纪。对于罗锦强来说,虽然正式比赛也少,但篮球并未远离自己。
花溪区十分重视篮球运动,早在1983年,花溪便面对全区管辖内的农民设立了“丰收杯篮球赛”,比赛延续到现在,已经29届了。2009年,“丰收杯”改名为“小康杯”,这系列赛事,不仅充分地让花溪区的农民切身投入到全民健身活动之中来,也为花溪区组队征战贵阳市“百村农民篮球赛”提供了新鲜血液。而从2003年开始,已经在花溪区文体广电局任职的罗锦强,开始成为花溪篮球的“教父”,深入到各村各乡,指导他们的篮球工作和球队建设,与全区内的农民篮球队员,有着深厚的交往与感情,最终成为了花溪篮球界的红人。
舍与得是生命中相随相伴的两种境界,对于罗锦强来说,同样如此。既然得到了自己喜爱的篮球,舍去休息度假时间也在所难免。“拜年的话正月十五之前不要来我家,我不在!”这句话,是过去的这十年中,每年年前罗锦强对亲戚朋友们说得最多的一句。据罗锦强介绍,因为篮球在花溪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所以每年的正月期间,每个乡、村都会利用过年在家休息的时间,组织篮球友谊赛,而作为国家二级裁判,罗锦强也就成为了乡亲们心中最权威的“法官”。也正是如此,罗锦强的正月,几乎都是在球场上过的,对此,他说出了自己的心声“篮球就是我的信仰。”
带队伍,打球也是做人
“敬业、守纪、技术”,这三个词,就是罗锦强的执教理念。在罗锦强看来,作为一个运动员,敬业是根本;而篮球是一项团队运动,如果在比赛中,队员不按照战术纪律去执行比赛,那么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技战术的加强与联系,则是提高球队战斗力的关键。自己在国家二级裁判员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则被罗锦强视为带队的一笔重要财富。
熟能生巧,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罗锦强与花溪队队员间的关系,再贴切不过了。罗锦强告诉记者,对于这些队员,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熟悉,这种熟悉不仅仅局限在他们的技术特点和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作息时间和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爱好和内心的世界。“农村娃娃喜欢什么?他们什么时候有时间,什么时候没有时间,我都比其他人熟悉。”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很多年轻的农村人已经离开土地,来到城市打工“农民加工人”这种双重的身份,让传统的农闲与农忙消失了。这种变化,也是罗锦强在带队训练时,所思考的问题。
经济的发展成为了农村篮球的助推器,但也让罗锦强发出了“队伍不好带”的感叹。因为球队中,有的球员因为生计问题,不得不放弃篮球训练和比赛去打工、去赚钱,所以球队近年来“铁打的球队流水的球员”现象越来越多。看着尖子球员离队,罗锦强尽管心中难过,但是为了球员们的生活和前途,他也是忍痛割爱。“没有办法啊,他们都不是专业篮球运动员,毕竟还要生活嘛。”罗锦强表示,自己退休之后,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篮球中,以促进花溪农民篮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