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降息意味着什么 将会产生哪些影响

上周,央行宣布,自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并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一利率市场化的“碎步”举动,持续一周来,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这里,我们整理了部分专家学者对此的分析点评。
吴晓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
再降息可能性较小
央行此举预示着即将出炉的5月份经济数据较为悲观,目前经济已经出现下行。此前,多家机构与业内专家预测5月份CPI数值将由4月份3.4%降至3.2%。今年实现全年经济增长7.5%的目标问题不大。降息这一杠杆在年内被再度使用的可能性较小,继续降准的可能性较大,具体时间点要视经济情况而定。
郭田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迈出了第一步
央行此次降息最重要的看点是为利率市场化迈出了第一步。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全放开利率的条件,若利率完全市场化,不排除小型银行高息揽存、高风险的投资的可能性,易导致道德风险。因此利率市场化应循序渐进,此番降息并规定银行自助浮动的区间,就为利率市场化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在银行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贷款利率降低0.25个百分点将会有效地执行,甚至还会进一步向下浮动,而存款利率将会上浮,明降暗升。利差收窄,将会使银行业减少超过一千亿元的利差收入。央行通过利率调整缩小银行业利差,也是对前段时间社会上关于“银行业暴利”争论的一个正面回应。
巴曙松(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稳增长是重点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降息25个基点,调整后1年期存款利率3.25%。这是中国央行三年来首次降息。从国际环境看,随着全球通胀压力回落,近期欧洲经济疲弱等促使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都重新转向货币宽松,当前中国央行的降息与这一国际趋势是一致的,也显示稳增长再次成为当前各国经济政策的重点。
许小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
工薪阶层压力更大
减息除了降低地方政府和国企的还款负担,看不出对实体经济有什么促进作用。制约投资的既不是贷款,也不是利率,而是能够赢利的投资机会。真实利率本来就是负的,降息后更低,资金流出银行体系,增加通胀压力,储蓄者和工薪阶层是最大的输家。不改革,单靠财政和货币政策,恐怕过不了这一关。
刘煜辉(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
对信贷提振有限
目前银行超储率高,又不缺额度,下调利率对信贷提振有限,但对市场利率改善有作用。短短几年,在中国银行的负债方形成了庞大的近十万亿元的理财产品市场;在资产方,央行通过短融、中期票据等金融创新推动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形成。金融与实体经济脱媒和负债成本的明显上升压力,促使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结构甚至利润结构都因此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这本身就意味着利率市场化路径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曹远征(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有利差异化竞争
此次降息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提速。央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浮动幅度相对较大,同时也等于给予银行更大的定价权,定价机制将朝着“随行就市”进一步实现。但此次降息所起作用不会太大,目前实体企业贷款不足并不仅仅是因为成本问题,即便成本下降,也不能大规模增加贷款。
鲁政委(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白刃战”要来了
如果说贷款利率的下调是为了刺激企业信贷需求的话,而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是为了刺激银行信贷供给。那么,在中国当前,考虑到全行业贷存比已高于2009年年中(那时为刺激贷款,监管部门放松一些金融机构的贷存比监管指标),贷存比指标相当紧张,要完成“供需衔接”、保持贷款持续稳定增长的过程,贷存比指标的调整必须立即跟进。
存贷比不仅直接对贷款构成了制约,而且直接加剧了银行上浮存款利率以试图留住贷款的努力,资金成本的上升会构成降低贷款利率的障碍。实际上,纵观全球,中国银行业的贷存比指标之低,在全球可查到的数据中居于倒数第二位;而从Basel委员会根本没有纳入贷存比指标来看,指望贷存比指标来有效避免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应该并非非常有效。
马光远(知名财经评论员):
步子还可以再大点
在此之前,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完全由人民银行决定,商业银行既没有资金的定价权,甚至连一定的上下浮动都没有,这种价格上的管制一直饱受各界诟病,被视为中国金融改革最滞后的领域。这次央行破天荒地允许存款利率上浮至最高1.1倍的水平,同时将贷款利率浮动的下限从九折扩大至八折的水平,在扩大银行定价权的同时,也启动了中国银行业历史上存贷款利率双向浮动的新时代。
当然,利率市场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银行业真正走向市场和竞争的前提,在目前中国银行业总体盈利状况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的情况下,一定要抓紧有利时机,通过建立和完善最后贷款人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等,为利率市场化的推行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利率市场化不能太过于求稳,在充分估计风险的前提下,要扩大步伐,强力推行,而不是一味推诿,错过改革的最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