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国际昆虫艺术科普展 引领儿童自然教育新模式
在升学教育与互联网普及的双重挤压下,自然教育逐渐被大家忽略。久居城市的孩子们患上了一种“自然缺失症”,大家在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发生。为了帮助城市中的孩子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中国儿童中心联合北京思享汇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了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昆虫艺术科普展。
“大哥哥,这个手纸干什么用的呀?”“这个呀是用来给蝎子提供水分的。”在七大活体互动体验区,专业老师不仅耐心地指导着孩子们如何安全地与昆虫等动物接触,还教会孩子们如何辨认不同种类的昆虫,不同种类的昆虫有哪些不同的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
在“虫知道”科普讲堂上,围坐着众多热爱昆虫的孩子与家长。老师用各类生动的故事将昆虫科普知识讲解给大家。
例如,成语“蛛丝马迹”中的“马”不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马,指的是一种名为“灶马”的昆虫。天气转冷时,灶马时常出现在灶台附近。在古代,烧火做饭的伙房也常会出现蜘蛛网。当时人们的眼中,“蜘蛛”和“灶马”是一对常客。灶马爬行的痕迹和蛛丝一样微小难辨,睿智的华夏祖先就将生活中的观察融进了语言的使用表达中,提炼成了成语。如今,灶马还常常出现在夏季的田野间、秋季的厨房和灶间。昆虫的科普知识结合日常生活的其他知识,充分调动了现场听众的注意力和思考能力,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
面对各类奇特的昆虫,小朋友们或是发出惊叹或是提出各种问题。将花蜜存储在腹部的蜜罐蚁,它会感觉沉吗?在爬峭壁时会掉下来吗?小朋友的想象力总是特别丰富,集体思维发散的碰撞过程中解锁了更加新奇的昆虫世界。
夜晚场的昆虫科普活动依旧精彩不停,孩子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拿着手电筒和放大镜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一双鼓鼓的眼睛、一对透明网状脉络的翅膀,大家习惯将形似此类的昆虫统称为蜻蜓。其实蜻和蜓分属不同科,总体来说蜻比蜓的体型小。这些未曾探究的昆虫宝库和夜晚的黑暗愈加激发了小朋友们的好奇心与兴趣。草丛里的蝈蝈和金龟子、水塘边的蜻蜓和水黾、树干上的天牛和知了、树枝上的结网蜘蛛,一群群小朋友们排队等待着寻找这群夜间精灵。
除了将自然教育理念贯穿始终的昆虫科普外,本届科普展还举办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艺术和体育活动,手工活动区的昆虫主题涂鸦、手工制作、夜晚的草地音乐节、露天电影、亲子荧光跑,家长与孩子们一张张快乐的笑脸记录了在科普展的难忘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