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这把火
李欣贺
我们通常会对那些猝不及防的事情印象深刻,2013年旗帜鲜明的代表就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在这一年成为了互联网界最具标志性的一个事件,而在此之前尽管也有暗流涌动,却从未如此张扬过。
有考证兴趣的人会乐于回顾这里面的路径:2013年6月开始,阿里巴巴开发的余额宝产品被所有的财经媒体关注并渐成风潮,这个产品挂钩货币基金,第一次让人们发现自己存放在互联网上的钱可以获得收益,并且看起来收益是银行活期存款利息的10倍左右;随后互联网其他巨头迅速跟上,腾讯通过微信5.1版本的推出发力移动支付,11月份百度推出了百发,年底网易也推出了“网易理财平台”。互联网公司发现流量变现的金库,一场互联网企业进军金融的大戏拉开了序幕。
而另一头呢,传统金融机构也开始对于互联网如何改变金融展开了“全民讨论”,互联网金融成为今年各种财经论坛最热门的话题,我有一个能干的师兄甚至半年发表了超过200场的演讲。也有一些传统领域实干的先行者:招行在10月份尝试性地推出了P2P理财产品,银联旗下的银联商务也在同月推出了类似余额宝的现金理财。同时也有一大批基金公司在2013年的下半年推出了移动互联网端的产品。平安集团高层进行换血,互联网人士占据了半壁江山。种种迹象表明,互联网的侵入引起了金融大鳄们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警惕。两股力量形成了一股整合营销的合力,在这股合力背后我很乐于看到像人人贷这样的P2P公司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公众视线,并开始成为话题。这一年让我感受非常深的是,人人贷2012年仅有3亿多元交易量,到了2013年年末的时候,已经超过了18亿元人民币。
但如果仔细想想,2013年互联网金融的火虽然可能事先没有预料到,但其实是非常合理的,也是一种趋势上的必然。这里面我认为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技术的积累达到了成熟的程度。随着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的越来越强,成本越来越低,互联网仍然保持着惊人的成长速度。人们现在不仅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和娱乐活动,我们购买东西,完成工作也越来越多地通过互联网完成。互联网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界越来越模糊,O2O的发展标志着两个世界开始了融合。互联网首先从如高频的小额交易、小额信贷等现实世界难以解决的问题入手进入了金融领域,提供了高效、低成本的解决方案。以人人贷为例,它是基于互联网的个人对个人的借贷服务平台,可以对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给者进行有序排列和匹配及风险定价,这就产生了技术性脱媒,人们通过新的媒介,在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方面完成平衡。这种技术性脱媒,导致了新的融资形式的产生,金融中介被重新定义,人人贷正是这种新的金融中介的代表。
当然这些技术也包括了我们一直在说,已经听到耳朵起茧的大数据的全面运用。正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会让小微企业的风险可以通过模型去控制。过去看似小微企业的风险非常高,这是一种信息不对称:它又没有审计披露,也没评级事务所给它的借款做评级。这对于全世界都是难题,原因就在于传统的审核只能通过月度或者季度、年度的财务指标,这是静态的,你很难掌握所有数据背后的来龙去脉。但是现在数据时代,比如淘宝、京东,它们完全可以改变审核的思路,它们手里掌握的是小微商户的实时指标,比如每天的现金流水、物流发货数据、应收账款等,这些指标会使得你对一家小微企业的了解变成多层次和全方位的,这反过来也会让针对这部分客群的信用审核变得可控很多。
可以说,正是一系列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引爆点,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 The Tipping Point,大家看到的是互联网金融忽然在2013年就火起来了,但背后则是技术长年的蓄势待发造成了引爆点的来临。
当然另一方面,2013年宏观信贷环境总体而言稳中偏紧也带来了一定的契机。像余额宝的产品挂钩货币基金,这种基金其实是提供了一个通道,你可以将钱以短期拆借的形式借给银行,当银行间拆借利率高的时候,总体的货币基金年化收益就会很高。6月份正是银行间今年一次比较大的流动性紧张,余额宝所以可以打出7%左右的收益率挑动了公众的味蕾。
站在2013年和2014年的交叉点,对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关系做出回顾和梳理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我们看到互联网金融在2013年非常火,它让传统金融体系侧目,并且也从一定意义上加速了央行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因为你看在互联网上借贷双方的利率完全是交给市场来定价了,并且这种定价带来的效率看起来也还不低。
如果要对2014年做出什么展望的话,我认为下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是移动互联网金融。我有一个看法就是未来金融一定是和应用场景结合在一起的,你为了办理单独的金融业务去银行的几率会越来越低。未来金融最高效的方式是你在不同的场景下会产生不同的金融需求,而移动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地满足你的需求,这里面的机会空间是非常巨大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和金融的结合会是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的下一个爆发点。
而另一个趋势我希望则是传统金融和互联网的结合可以变得更好。现在说谁就一定更先进,谁就可以一定替代谁还为时尚早。二者如果结合得好,可以对中国的经济贡献更多,比如银行可以做自己擅长并且收益更好的大额信贷业务,而互联网则专注于做非常小微的那部分人群,像人人贷这样专注做3万到5万的无抵押借贷交易服务,或者是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属性,加大高频次、低交易额金融服务的供给。
最后我想说,正是开放和融合奠定了互联网的基业长青,我依然相信这种态度是所有新商业文明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也是我希望和所有的互联网金融从业者共勉的一种态度。
(作者系人人贷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