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金融帝国雏形渐现 支付宝或成首个牺牲品
原文标题:阿里金融帝国雏形渐现支付宝或成第一波进化牺牲品
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条件是信用认证体系的完善,而信用认证体系完善后,第三方支付将不再有存在必要,这意味着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系统的生存空间将在第一波网络金融进化潮中受到冲击。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在日本。
日本国内由于个人信用体系较为完善,信用卡、货到付款、银行转账是网络在线零售市场的前三位支付手段。日本经济省的统计结果显示,支付市场中第三方支付工具的占有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以日本电商“乐天市场”为例,其70%的交易都通过信用卡来支付,乐天也将信用卡作为把控消费资金来源的重要支付手段,信用卡与电商的业务关系,类似于支付宝与淘宝。与支付宝业务带给阿里的潜在收益增长点一样,信用卡同样为日本电商带来营收增长点,但信用卡从本质上讲与支付宝仍存在很大的不同,只要解决了信用认证问题,支付宝作为第三方终将成为多余角色。
不过,即便支付宝因为信用体系完善而消亡,对于阿里来说未必就是损失,由于高诚信度体系的建立,阿里金融帝国可以通过发行信用卡的方式来更有效的集束和管理用户的消费行为体系。由于阿里巴巴、淘宝、天猫所构成的大商业框架,已经可以覆盖大部分民生需求,阿里可以通过一系列消费优惠来诱导原阿里用户办理阿里信用卡,因此阿里信用卡在未来网络金融市场中的地位是可以预见的,如果从信用卡的通用消费属性上看,阿里信用卡将比其他银行的信用卡更具有优越性,而只是因为“招商银行信用卡淘宝买瓜子一元一袋,刷阿里信用卡7毛”而已。
此外,银行发行信用卡与阿里发行信用卡的不同之处在于:
1.信用卡发放的第一步就是信用度核实,阿里信用额度核实的成本要低于传统银行。
2.对于银行来说,信用卡的用户使用动作仅为借与还,银行对于信用卡消费去向的数据统计只能停留在统计层面,数据对于银行业务本身不具有运营参考级的作用。而阿里通过监控信用卡在阿里体系内的消费数据,可以为阿里交易平台体系下各业务运营提供数据情报。
3.阿里交易体系的价值之一在于庞大的资金流通规模和频率,而信用卡的使用将让上述显征更为剧烈。
信用卡能够激活潜在的资金流通性,是电商们着急炒热并全力投入网络金融概念的可能原因之一。至于腾讯等的加入,表面看目前只是沾了腥炒高了股价,但长期看收益潜力巨大。众所周知,腾讯不能算作纯粹的电商,即便曾花巨资收上来卖手机和卖鞋的网店,腾讯的社交属性是不太可能出现实质性变更的,就像即便阿里巴巴推出了网络社交工具“来往”,也只不过仅停留在辅助工具的层面而已。在我看来,与阿里相比,腾讯不太适合做银行,倒更适合当金矿矿主,道理很简单,黄金之于市场,信用象征大过流通价值,而社交属性更便于参与信用体系架构的建设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