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RQFII业务短期难成大器 盈利空间短期有限
距放开RQFII试点至保险公司在港机构仅仅五个月的时间,平安便成为继泰康、国寿、太平在港资产管理公司申请到保险系RQFII牌照后的第四家险企。面对险企集中获批RQFII牌照,业内人士纷纷预计险企在RQFII领域的抢食很快将随着政策的松绑而全面展开,这又将为险企提供新的利润点,不过也有分析认为,RQFII牌照将给险企带来的盈利空间短期有限,但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想象空间不容忽视。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外管局批给险企RQFII的额度并不高,据外管局7月31日披露的信息显示,中国人寿[-0.81% 资金 研报]富兰克林资产管理公司、泰康资产管理(香港)公司近期分别获批10亿元、16亿元的RQFII额度,其他几家公司的RQFII额度则仍在申请中。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目前监管机构有意放开QFII(包括RQFII)的管制,但目前的幅度仍然有限,而且可以预见未来仍然会继续稳步放开,但不会在短期内有质的突破,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QFII(包括RQFII)的资格准入和额度审批方面仍将面临严格的限制,这也将令RQFII牌照对于险企的意义大打折扣,不过,香港巨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留下的想象空间对于拿到RQFII牌照的险企而言仍然不可忽视。
“香港是全球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这里是全球的离岸人民币投资中国资本[4.74%]市场的第一选择,汇集着全球离岸人民币资源的香港市场空间巨大,长期来看,给险企留下的想象空间也是巨大的。”上述分析人士说。
一家中资在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人士表示,虽然仅有平安在港发行过多只人民币债券基金、港股ETF等产品,但这并不代表其余保险机构不愿进军内地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大动荡下,海外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仍旧兴致勃勃,但与之相匹配的市场却远远不够,不能完全满足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的投资需求。几乎所有中资在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都不愿错过这块蛋糕。一旦拿到RQFII资格和额度后,中资在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将很快发行产品,持续为内地资本市场“输血”。北京商报记者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