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欢迎来聚合网WIRSS 一起看热点!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厂商 > 如何用一条主线去演绎3000年有文献记载的中国历史?

如何用一条主线去演绎3000年有文献记载的中国历史?

时间:2020-08-27  聚合网wirss.com  岛石

   文=岛石

  1990年代,出版文化圈的一个活跃人物:席殊。席殊的钢笔字、席殊的酱油、席殊的书屋,从江西入京闯荡的席殊,在那个时候的文化圈几乎无人不晓。席殊书屋团队来自五湖四海,可谓人才济济。最初组阁这个团队的人是我的同学,因此,我和席殊书屋团队的很多人都比较熟知,文木先生便是其中一个。

  席殊和文木都属江西人。江西自古以来一直人才辈出,如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和以改革家著称的王安石,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心学创始人陆九渊、民族英雄文天祥等;延至明代,又有《永乐大典》的纂修主持解缙,“中国的莎士比亚”汤显祖,科学巨匠宋应星,等等,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个个响当当的人物,因此说江西地灵人杰丝毫不为过。也许正是江西璀璨文化根深蒂固的缘故,使得流淌在江西人血液的文化基因,在各种因缘巧合中就会不经意自然流露。席殊的文化情节如是,文木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偏爱也如此。

  文木先生后来做过一段时间时政杂志的主编,他很擅长在文字上处理一个复杂历史事件的叙事,也特别了解阅读这个历史事件的读者是谁,更知道如何去讲述一个故事。在《古典中国的侧面》一书中,文木以简洁而优雅的文字,依据中国自周朝至清朝约3000年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对每个朝代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以15000左右文字的篇幅,做了一个现代文人的评点,他的点评有细节、有温度,有观点。

  “细节与温度”是当今很多中国历史研究者很容易忽略的问题,又或者说,这是他们的一个缺陷。有温度有细节的历史叙述,往往被他们设置的宏大的叙事框架所淹灭,曾经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在他们的笔下仿佛只是一个“标本”。这些“标本”也有过曾经的喜怒哀乐、有过人性的光辉也有过人性的阴暗,但这些都不被现代历史学者所注重,他们认为那些属于文学家的重点。

  而目前很多市面上流行的历史读物,又过于戏说,随心所欲。这也难怪被认为是历史虚主义思潮泛滥。

  历史到底是什么?史学界一直没有定论。但我知道一点,读史明鉴,鉴往知来。几千年前先辈身上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会在他们的后代身上不断地重演。故事的版本也许会不同,但核心的人性从来就不曾改变不过。不同版本的故事,就如同人性所穿的不同的衣服。如此看来,今人评点历史上的人物与事件,就有了可靠的依据。

  古希腊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其中有一句是“认识你自己”。有人说这句话是泰勒斯说的,也有人说是苏格拉底说的。但不管这句话是谁所说,神庙上的这句话想告诉人两个意思:第一,人即是人,不要谮越做神的事;第二,认识你自己,就等于认识人性。人类所有的学问的源头,即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

  文木先生38万字,要对3000年21个朝代人进行评说,如此气势,如果没有一条明显的主线,至少在逻辑上,很难自圆其说。但文木先生紧紧抓住了人性这一条深刻的主脉,基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更基于对自身的认识。

  从周朝至清朝,跨度3000年,要讲好一段历史,对每一个朝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遴选,就显得尤为重要。老子在《道德经》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今人也许不如老子潇洒,但也逐渐发现,原来治理一个国家与管理一个团队并无多大的差别。据我所知,文木先生带过团队,对于管理一个团队很有见解。阅读书中很多章节后,我以为是文木先生借用了企业管理视角,游刃有余地去拆解一个朝代的发展和变更,这样的理解,我觉得还颇为有趣。

  不过,我还是一直固执地认为,历史究竟如何,完全取决于观察历史的角度。这并不是历史虚无主义。量子物理学有一个著名的“测不准原理”可以辅助我的观点:在量子世界,一个量子的位置和动量无法同时得到确认。也就是说,当你准确测量出一个粒子的位置,其动量就会变得不稳定,人们最终无法测出这个粒子的准确动量。有人说,这是上帝为人类量身定制障眼法,只要人类试图拨开云雾,去发现粒子的真相时,“测不准原理”就挡住了我们的视线。历史研究其实也何尝不如此!

  所以,聪明的历史研究者不再纠结于“正确”的历史真相,而是会从各种角度去观察历史。有以文明的角度切入历史研究的,如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从文明的发生、成长、破坏、崩解和死亡五个角度展开其论点。他认为所谓文明不过是人类抵抗环境变化所做出的行为积累。也有从研究人类的权力制度切入的,认为人类的历史演化,不过三个过程的演化而已。我个人比较欣赏这种简洁明了的观察框架与角度,且今天世界的演变仍然适合此过程。当然还有更多其它角度的切入者。但从人性的角度去研究历史的著作,似乎不多见。此角度新奇有趣,也颇有难度,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对历史的主观匿想中。单从这一点来看,文木先生的《古典中国的侧面》确实是一个很大胆的勇敢尝试。

  此外,我还有一孔之见,《古典中国的侧面》历史研究的框架还是相对比较传统,有其局限性。如果,把中国的历史放在世界的范围来考察,通过横向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关联比较,再以人性的角度切入,可能会变得更加有趣。

Copyright © 2009-2016 WIRSS All Rights Reserved. 聚合网 版权所有 合作:400-608-1096
关键词:聚合网 | 微聚合 | 新闻聚合网 | 中国聚合网 | 热点聚合 | 热点新闻聚合 | 聚合在线
WIRSS.COM:京ICP备13010780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63号